和吴江区一起修建古镇,和昆山市一起养殖生猪,和相城区一起建设地下管廊……日前,在苏州市举行的全市国资国企融合发展推进会暨“1+10”项目合作集中签约仪式上,16家市属国企与10个板块国企联手合作,优势互补承接各类项目,开启了融合发展新征程。
今年6月2日,苏州市国资委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全市国资国企“1+10”项目合作机制服务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意见》,推动市区两级国资国企跨级联动,服务和促进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
截至目前,通过该机制累计推出合作项目102个,预期投资规模达到1145亿元,项目涵盖基础设施、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生态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诸多领域。
机制创新,搭建平台破除合作“壁垒”
事实上,长期以来,市域两级国企合作缺乏引导。苏州市国资委深化改革创新,推出“1+10”项目合作机制,为市域两级国资国企合作共赢、融合发展搭建了平台。
之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常见,以往都是自寻项目信息,能够发现的商机比较少。即便联系上,由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市域合作还存在一定的“隔阂”。即使有合适的项目,但是长期“分家吃饭”的情况导致审批事项、各方诉求需要分别和相应的板块沟通,效率不高。此外,都是以短期合作为主,并不稳定。
苏州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盛红明表示:“由于国资系统是分级管理,在一级国资对一级党委政府负责的过程中,长期未形成跨级系统合作的长效机制,上下联动合力难以形成。”
然而需要看到的是,市域两级国资国企存在天然互补的现状。在盛红明看来,市属国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积累了比较优势,而区属国企承接项目能力有限,因此通过该机制能够让市属国企更直接地参与区县项目建设,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相城区苏州高铁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峰表示,区属国企单独承接市政项目在资金方面比较吃力。今年他们联合苏州城投合资设立了苏州地下综合管廊相城公司,市属国企具有较强的资金与融资实力,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相城区的地下管廊项目落地,尽早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便利。
除了资金外,专业的技术和人才也是区属国企迫切需要的。吴江区震泽镇副镇长瞿一东表示,在震泽古镇中,一些苏式老宅的修复需要非常专业的技术和人才,而苏州园林集团恰好长期从事这项业务,且旗下有2家拥有古建筑施工一级资质和文物修缮一级资质的企业,能够为古镇保护修复提供帮助。
市场主导,扩大参与主体形成新格局
盛红明表示,结合各方诉求,市国资委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首创6个机制,即项目合作创新机制、项目合作共享机制、项目合作会商机制、项目合作落实机制、项目合作服务机制和项目合作评价机制,以推动“1+10”项目合作机制有效服务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
在“1+10”项目合作机制中,市国资委提出3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化主导与出资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坚持自主发展与协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坚持短期合作与长期协作相结合的原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市场化的对接方式。
所谓市场主导就是项目合作是自愿的、自主的、自由的。这样的优势在于双方或多方可以直接对接,可以就项目合作几乎所有的要素,包括领域、规模、方式、权利与义务等达成一致,并在此基础上顺利推进。
拿今年苏州城投与高铁新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苏州地下综合管廊相城公司来说,苏州城市地下管廊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浦春林认为:“市属区属两家公司是在主营业务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情况下达成合作。一方面,我们通过国家试点管廊的建设,能够积累先进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维护经验,另一方面,高铁新城作为新城开发区,综合管廊开发建设急需专业化团队的管理,因此双方在管廊合作上找到了契合点。”浦春林表示,这必将帮助双方打造专业的建设、运营管理团队,促进企业良性稳步发展,提升市场整体竞争力。
苏州农发与昆山市合作的生猪养殖项目负责人、苏州农发创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悦雨则表示:“从我们投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注重风险控制,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一定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比较倾向于自由选择的方式,这样合作双方可以更深入地相互了解,信任程度将会升级。”
目前苏州市国资委向县市区开放项目资源库,企业、区县可以按需决定项目是否入库。市国资委在其中主要是提供必要的协调服务,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并维持项目库滚动更新、动态调整。
“1+10”项目合作机制促使苏州市的国资国企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整合、提质增效,具有典型的探路示范意义。下一步市国资委将扩大参与主体,争取央企、省属企业和更多好项目、大项目落地苏州,探索长三角区域国资国企共投共建共赢的新模式,并向民资、外资等各类社会资本“敞开大门”,力争形成“1+10+N”新的发展格局。